小书包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小说 > 帝国 > 第三十章 崇政唱名

第三十章 崇政唱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三十章崇政唱名

东华门内便是崇政殿,除了早期的几科殿试曾在讲武殿举行之外,几乎九成以上的殿试都要在这座大殿内进行,而这里也成为殿试的代名词——这所宫殿已经随着大宋的状元被传唱七十载,已经成为大宋科考的象征。(小说手打小说)

路人常说“东华门外唱出者”便是在崇政殿内进行的“唱名”,所有殿试考生皆在东华门等候。崇政殿内编排官将殿试试卷陈列于御座西边,对号拆封,拆出一份转送送一份至中书侍郎,当庭与宰相相对展进呈,并且将该试卷考生姓名籍贯高声喊出,皇帝座下军头司依次传唱。

实际上真正的状元不仅是皇上早就知道,就连两府宰持也会提前知道,所谓“唱名”其核心便是殿试头三魁,大宋以文治国而文治的最高峰莫过于经过层层考核选拔的科举状元,大宋君臣以东华门唱名立时可以让一个昨日“田舍郎”变成今朝“荣登天子堂”,其名号立时为天下所敬羡。宋虽承唐制,但百多年来不断的完善科考各项制度,使得科举取士更加公平,而如此大力提升科考状元及进士,也使得朝廷无世臣,更无百年之家——百多年来除了吕蒙正和吕简夷叔侄两人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个家族两代连续为相的事情,而当年吕简夷极力劝说刘太后厚葬当今天子生母,也成为明哲保身的典范,科举考试的威力已经彻底击碎自秦汉以降的世家豪族政治,就是权势熏天的宰持也要为今后的出路仔细思量三分。

前任宰持刘沆因为在都虞候一案中暗算文彦博去年黯然离位之后,文彦博第二次升为宰持,虽不为独相但朝中环境已比他第一次庆历八年升任集贤相时要好的太多。不过去年在皇帝病重期间他率领两府惩治内侍,开罪皇后,刘沆虽然构陷他的手法低劣但就这样黯然离位对他而言亦非好事,此时他说不上已经集怨恨于一身,然相位已经处于稳固的最巅峰剩下来的就是走下坡路了。

在一名身穿绯色官衣的官员带领下,礼部正奏名进士三百二十四人按照自己的请号排好队伍如同前几天殿试一般从东华门进入崇政殿。不过这一次他们并不能进入崇政殿而是汇聚在殿门外的广场上,等待百官的常例朝会完毕,而这个时候宫中的太监则开始临时传授他们一会受封进士所需的礼节。

可能除了外敌入侵的国家危亡时刻之外,再也没有能够比宣布新科进士更重要的事情了,今天的百官朝拜速度非常快,也恰好等着太监介绍完礼仪之后马上就开始令读书人心中最为激动的唱名了。

宰相文彦博立于殿中御座对面,他手中拿着的便是经过中书省审核后殿试所取的三魁卷子,两名太监从他的手中拿取一份之后再皇帝御案前展开,另外一名太监用牙篦大声点读,完成一份之后便合上卷子,再进行下一份卷子的点读。

当今天子赵祯今年已经四十七岁了,自十三岁开始登基继承皇位之后,他虽然算不上一个兢兢业业奋发图强的皇帝,但却是一个公认的对臣子宽容的皇帝。绝大多数的时候,皇帝赵祯都会充分的听取臣子的意见再做决断,只有极少数的时候他一人乾纲独断,三十三年的皇帝生涯虽然超过了大宋帝国前三任皇帝的在位时间,但也使得他身心俱疲。

皇帝赵祯是一个非常谨慎的皇帝,他几乎恪守着太祖太宗皇帝为后世大宋皇帝所定下的所有规范,并且以他的宽容和信任对待臣子,使得在他过去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时候君臣关系非常融洽。正因为谨慎他才深知选拔人才的重要,而科举考试所产生的新科进士们,他们将会是未来大宋的顶梁柱——尽管他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而且以后也不会有子嗣,但是他依旧对这次丁酉科考试极为重视,因为这次考试之中很可能会出现大宋未来皇帝的宰相。

在例行的朝会完毕之后,皇帝赵祯的精神立刻就高涨了三分,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自己钦点的状元——也许还需要一个仪式,但这并不重要,金榜魁首乃是人主钦定,这个状元早就在他看过试卷之后便立刻决定了。

宰相文彦博在内侍点读完三魁的卷子之后,按照皇帝手指的第一份“仁”字号卷子示意,便上前将这份卷子的封弥拆开,御座之西的编排官也按照卷子的字号将手中对应的卷子抽出拆开封弥。编排官和宰相文彦博两份卷子的封弥验看无误之后,文彦博转身大声说道:“今科进士第一,渭州王景范王见复!”

文彦博的话音刚落,位列御案西向的閤门立刻接着用更大的声音将宰相的原话喊出,大殿门口的七名金吾卫齐声高声传诵“今科进士第一,渭州王景范王见复!”——从宰相文彦博将“进士第一”的名号公布后,閤门、金吾卫三传至崇政殿门口,这正是殿试的最后一个环节“胪传”。

大殿门口的金吾卫连声高喊三次之后,还有些惊呆的王景范被苏轼一推说道:“见复,你是金科状元,快上啊!”

王景范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能够中状元,原本他就期待着能够过礼部试进士科这一关,至于殿试这一届是无黜落的必然会成为进士踏上仕途,而今朝崇政殿胪传居然是自己名列进士第一,这对他而言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礼部试和殿试两次考试,他的试卷封弥号都是“仁”字号,第一次是天意,而第二次则是王珪自己所操纵的了,若非他在贡院时所作《仁字卷子》诗被欧阳修无心讥讽了两句咽不下这口气,而皇帝对李实的卷子又非常不满意,使得他有了操纵封弥卷号的机会,两次封号皆为“仁”,似乎上天也冥冥之中自有深意。

在苏轼和旁边的举人恭喜下,王景范立刻回过神来,前面的举人都知道这恐怕是金科状元了,便自动让出一条道来,在数百名即将成为进士的考生羡慕的眼光下,王景范走向崇政殿御阶。守在大殿门口的七名金吾卫立刻朝他走来,在一名礼部官员的问询下,王景范依次将自己的乡贯、父名和自己的名字都报上一边,核实无误之后,在那名礼部官员的陪同下迈进了崇政殿大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