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走得义无反顾,南安侯府派人去追,未必就追不上。不想李玉早就想好了对策,他在走之前,特意给嘉和帝上了一封奏疏,表示新婚之后要立即赶去南边镇守。嘉和帝感其忠义,大加赞赏,把他官升一级,并且号召京中的纨绔子弟们都向李玉学习。
皇帝表明了态度,南安侯府也不好和皇帝唱反调,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陆清岚听说了这件事,也唯有一叹。
天气越来越冷,眼看着就过年了。这阵子皇帝对萧少珏愈发倚重,小两口的日子也像是蜜里调油,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腻在一起。过年的时候,宫里少不了各种庆典,萧少珏带着陆清岚,各种花式秀恩爱。
过完年不久,就是皇帝的万寿节,萧少珏给皇帝精心准备了礼物,并且在万寿节当日上书皇帝,要求进行兵制改革。
这份改革的奏章出自臧元凯之手,洋洋万言,萧少珏带着陆文廷和幕僚们反复研究了小半年才拿出来的成果,皇帝看了之后,只说是事关重大,要拿到大朝会上去研究。
萧少珏知道此事的确事关重大,倒也没有怎么着急。臧元凯的兵制改革,简单概括就是四个字——精兵强兵。如今大齐拥有将近百万军队,采用的卫所屯田制,简单点说,就是士兵们分散在各地的卫所之中,士兵出自军户,军户都有屯田可供耕种。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士兵就是农民,负责耕种土地,朝廷只负责京师戍卫部队的军饷,其他卫所的军饷概不负责。
太.祖爷创立这个制度的时候,想的是不费一两银子,养活百万军队。建国之初,这个制度还能坚持下去。可是随着君王一代代传承下去,渐渐生出了许多的弊端。卫所的千户百户们大量吞并军户的土地,军户们变成了军官们的佃农,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加上平日里疏于训练,百万大军变成了百万农民。没有丝毫的战斗力可言,而且真正打起仗来,各个卫所根本就提供不了足够的军粮器械,还要张开手向朝廷要钱。
算来算去,也就是拱卫京师的十几万军队和南大营的几万军队有些战斗力。
臧元凯提出,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军户制为募兵制。所有军队统一由国家财政供养,提高士兵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并且裁撤冗余的卫所和军队,将军户变为民户。臧元凯认为,大齐现在的国力,根本养不起百万军队,也不需要那么多军队,军队若是训练有素,有二十万军队,足够横扫天下了。
当然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若能执行下去,可以说都是利国利民的。
只不过谁都明白改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军中积弊日久,有识之士早就看得分明,先帝之时就搞过改革,可是因为侵犯了太多大佬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极力反对,兵制改革刚开了个头就不了了之,还导致内阁首辅下台背锅。
所以这件事能不能推行下去,还要看嘉和帝的魄力。
当天晚上,萧少珏带着陆文廷和臧元凯在建始殿和皇帝密谈到深夜,连王府都没回。
萧少珏力劝皇帝下定决心。
宁王府中,萧少瑜却有些坐立不安。
正在这时,定国公韩斌和都察院副都御史邢安来求见。
萧少瑜在书房内接待了他们。侍女们上了茶,退了出去。韩斌直截了当地道:“王爷,还有一日圣上就要召开大朝会讨论兵制改革的事情,庆王的奏疏您看了没有?”
“看过了。”萧少瑜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兵制改革势在必行,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九弟的法子切实可行,陆大人劝本王与九弟共同进退,玉成此事,以争取民心和军方的支持。”
韩斌是萧少瑜的老丈人,说话便有几分直接,“陆瀚糊涂啊!他怎么能为王爷出这样的馊主意,他到底是站在何种立场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的?”
陆瀚是萧少瑜最看重的臣子,他听了韩斌的话有些不高兴。“韩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因为陆瀚的长女在宁王府为侧妃,又生下一个儿子,韩斌一直视他为潜在的敌人。这些萧少瑜心知肚明,不过韩斌和陆瀚一文一武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他不希望两人为了私利闹得不可开交。
韩斌道:“王爷,您还没看清楚现在的局势吗?如今二皇子彻底倒台,四皇子名声狼藉,都已不成为你的威胁,您要想登上那张宝座,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庆王萧少珏。”
萧少瑜一拍桌子,“混账,你在怎么说话的?”这阵子他和九弟共同合作,亲密无间,扳倒了平生的大敌,也就是二皇子萧少璟,两人的关系正处在“蜜月期”,韩斌忽然蹦出来说这种话,他自然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