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小说 > 曹贼 > 第114章 马贼胡班(1/2)

第114章 马贼胡班(1/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曹朋必须要有感恩之心!

感谢上苍不是让他生在明清时代,而是重生于时局动荡,但文化相对开明的东汉末年……

事实上,如果按照儒家学术的发展,大致上分为四个阶段。

有汉以来,虽有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个阶段,儒学上处于一个摸索和完善的阶段。儒,形成了一个派系,可是还没有达到学术的巅峰。儒者们正在完善儒学的各种经典,于是各种思想,各种注释,在这个时代也就层出不穷。你说的有道理,大家就会赞同。这与出身名气无关,颇有一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气象……这是儒家学派的百家争鸣。

历经五胡乱华,南北对峙。

玄学兴起,佛学渐盛。

儒家文化中,有增添了许多别样的内容。

世家大族玄儒并修,佛儒并修……历经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儒家学派的独特体系,而后又经历盛唐时代,将儒学发扬光大。如果说,汉代的儒者是在一种焦虑中探索创新,那么盛唐时期的儒学,则鸟瞰天下,令万国来朝。那时候的儒者,是用一种骄傲和自傲,来看待这个世界。

盛唐之后,则是两宋。

宋代儒者的心态,与盛唐和汉时的儒者有不一样。

他们在彷徨,在矛盾。一方面在文化上极端的高明,一方面在国力和军事上,受到异族打压。

苦闷与自豪交织一处,也就逐渐造成了程朱理学的兴盛。

元以后,有明。

明代的儒者,同样是一个矛盾体。

极端的狭隘和极端的自负,孕育出所谓的清流。

至于清……儒,已经变得奴性,失去了最初儒文化的本质。

如果曹朋生于盛唐,他的言论会遭受鄙薄,甚至根本无人理睬;若生于宋,则会被人耻笑。如果是生于明,他会被冠以大不敬,败类之名。因为他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士大夫的权益。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也敢妄称学问?那又置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于何处?

所以,他必须庆幸!

他生逢东汉末年,这个时局动荡,可学术气氛又很开明的时代。

各种思想正在交汇融合,以至于曹朋勿论说什么,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被世人所看重,敬重。

此时,濮阳闿已不再是用一种考校的态度,来询问曹朋。

他甚至是在用请教的语气,和曹朋在平等的层面上,进行交流……

也许曹朋并不知道,他这一番言论,会给他的未来,造成多么巨大的影响,产生何等变数。

曹朋正在享受,濮阳闿眼中的那一抹关注。

“做学问的人,必须要做好准备。准备什么?小子以为,是准备好享受寂寞。”

濮阳闿愣了一下,疑惑的看着曹朋,等待他做出解释。

曹朋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义之所至,义所当然。仲尼一声寂寞,虽有三千弟子,却不为富贵所动。可以说,他一辈子所做,又有多少人能过理解?就好像他说的那样,三千弟子中,可能只有颜回能够理解他。除此之外,即便是曾参、子贡,谁又这能明白?

可是他还能谨守贫穷,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所以小子以为,仲尼做的学问,是为家国天下,为千秋万代所做。没有人理解,焉不寂寞?

仲尼在著春秋之后,曾说: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五百年,直至五百年后,太公撰写史记,将仲尼列入世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先生,仲尼享受了五百年的寂寞而被人认可。人常说,得一知己,死而无憾。若仲尼有灵,知五百年后有人理解他,推崇他,算不算知己?算不算朋友?想必他九泉之下,也会开怀。”

濮阳闿,动容了!

邓稷也为之动容……

知己啊!

濮阳闿突然仰天一叹,“若仲尼有知,八百年后能有你这样的知己,定然会更加高兴吧。”

心里面,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情绪。

濮阳闿素以儒者而自豪,他精研韩诗,苦读周礼,自认为是春秋大家。

哪知道,他读了几十年的春秋,才知道春秋和《论》,竟然要这样研读,才能够真正理解。

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这又是一种何等的寂寞……孔仲尼,即便你有三千弟子,谁又能真真正正的了解你呢?

至少,我没有做到。

“这‘人不知而不愠’……”

“够了!”

濮阳闿突然打断了曹朋的话,站起身来。

他朝着曹朋拱手一揖,长出一口气道:“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时至今日,我方真正明白。”

“先生……”

“友学,我有些累了,想回去休息一下。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吧。”

说完,濮阳闿转身就走了。

灯光下,那清癯的背影,显得有些佝偻。

濮阳闿好像一下子变得苍老许多,以往矫健的步伐,在这一刻,也变得有些蹒跚,好像失去了魂魄。

研读了一辈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不了解孔仲尼。

如果说出这番话的人,是孔融、是钟繇,是郑玄,是……哪怕是邓稷,濮阳闿都会觉得好受一些。偏偏,这些话出自于一个十四岁少年之口,这若不算通读,谁还敢称之为通读《诗》《论》?

其实,放在后世那种文化爆炸,猫狗都敢跑到电视上大方厥词的时代,曹朋这番言语并无出奇之处。

说不定,他说完这些,还会被人一顿臭骂,一顿狂喷。

警校毕业时,曹朋在书摊上买了一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

一开始只是读着有趣,后来发现,每一次读罢,便会有一点感悟。为此,他翻烂了三本论语别裁,对里面的内

容,印象深刻。东汉末年,书籍并不发达。雕版印刷还没才出现,更不要说是活宇印刷术……

许多人读书,靠的是拓本。

如那些士大夫家中,会珍藏孤本,大都是一卷卷沉甸甸的竹简。

很多人可熊是读了《诗》,却看不到《论》。学过了《春秋》,却不知从何处找《尚书》。

虽然有人专门注书,但也都是在小范围内流传。

比如大家都知道,一代经学大师郑玄,注过《汉书》,注过《尚书》,但又有几个人,能够阅读?书籍被垄断者士大夫手中,信息的极端落后,也就造成了很多时候,人们读书,甚至于钻研,只能片面的进行。好像曹朋这种经历过信息爆炸时代的重生者,他的感官,绝非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明白。

曹朋在谈《论》的时候,可以引经据典的说出一些《春秋》《尚书》的内容。

但濮阳闿却没有这样的条件……

与其说他是被曹朋的论点所击败,倒不如说,他输给了一个知识

爆炸时代的重生者……

所以,濮阳闿这种心情,曹朋无法体会。

他刚要开口喊住濮阳闿,却被一只苍白的大手拦住。

“姐夫?哦,邓海西。”

“呸,学得哪门子毛病?”

邓稷有点脸发烫,恶狠狠的说道。

如果说,此前他对曹朋那些奇思妙想,以及他对时局的把握而有些看重的话,也仅止于此。

事实上,邓稷并不看重曹朋的学问。

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再聪明又能聪明到哪儿去呢?

学问,可不是凭着聪明就能得来。而刚才,从曹朋一番话中,邓稷也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好在是濮阳闿坐在那里!如果刚才是邓稷坐在那,估计这会儿比濮阳闿,强不了多少。

曹朋对他改换了称呼,让他感觉很不适应。

“濮阳光生说,需循礼法。”

邓稷露出苦涩笑容,揉了揉曹朋的脑袋,轻声道:“阿福,你不需要去听他人言语,做自己就好。”

能说出这番话来的人,又何需在意别人的言辞?

换句话说,曹朋今天能说出这些话来,已经有了和那些名士叫板的资本。这就是实力!你没实力,就叫不知礼法,肆意妄为;你有实力,那就是清俊通脱,风流自赏,乃真性情……

反正好坏都是一张嘴。

你有真才实学,那怎么都是好;如果没本事,那就要倒霉。

至少邓稷这一会儿,可不敢自诩什么’邓海西‘。从别人嘴巴里说出来还好,从曹朋口中出来,邓稷觉得脸发烫!

“濮阳先生怎么了?”

“呃……没事,可能是一下子被你吓到了。明天就没事了!”

被吓到的何止是濮阳闿,邓稷同样也有些受打击。

“阿福,夜了,早点歇息吧!”

“好吧,那我去睡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