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总兵黄斌卿败了,刚刚汇集在江边的两万士兵与清军一个接触就溃败了,总兵黄斌卿不得不重新退到了江中。.
桐城落着雨,得到清军沿江而来的消息,闰六月初,挂兵部尚书衔的九江总督朱大典到达桐城。这时,他的手下已经汇集了十六个总兵的兵力,其中包括被收拢起来的黄斌卿部,共计十五万余,其中有刘孔昭、黄斌卿、方国安、赵民姓、卜从善、杜弘域、张鹏翼、杨振宗,水军主力则是福建的郑鸿逵和郑彩。
左梦庚对这一带太熟悉了,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仅仅三天时间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迅速拿下了安庆府的宿松、太湖。
九江至舒城这四百里的距离阻击清军对整个战局至关重要,由于西侧是大别山,东侧是长江,清军北归定要经过安庆府的宿松、太湖、潜山,随后在桐城进入庐州境内的庐江县,而在庐江县清军才会有新的选择,但清军应该不会继续北上攻击南京,因为清军现在不具备这样的力量。庐江县前方到处是水和低矮的山区丘陵地带,建奴继续向北的可能姓很低,在大别山脚下转向西侧的舒城才是最佳选择,然后,无论是向西奔河南,还是向北奔向凤阳府都是一马平川。
安庆府最合适的阻击地点就在桐城,桐城的西侧是大别山,东南方向是湖泊沼泽地带,这是一个狭窄的区域,横向的防守区域只有不到三十里。基于地理的优势,在这里阻击建奴非常合适。
庐州府有实力雄厚的黄得功,而更加强大的周遇吉军已经在赶往庐州。朱大典需要做的是阻击,他要给周遇吉争取时间。
闰六月初七,大清硕英亲王,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率军到达了潜山。
这时候,引清军入关,一直标榜以明朝臣子身份向清朝求援,请兵“灭流寇”的大汉歼吴三桂彻底暴露了他汉歼的本质。
吴三桂最初屡称明朝为“我国”、“我朝”,称清朝为“北朝”。也就是说,吴三桂最初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请兵之目的是“灭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兴”。就这样,吴三桂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平灭陕西等地流寇余部,随后准备对付四川的张献忠。现在,李自成军已经被实际上打散,由于现在形势的原因清军放弃了攻击张献忠,而大清平西王吴三桂仍旧是清军的先锋,他已经作为先锋进攻大明兵部尚书,九江总督朱大典这个“我朝”的防区。
当初屡次在各个政治势力之间投机,左右逢源,投降清军后,吴三桂还大肆向天下宣扬自己引领清军入关的所谓正义,打的就是乞师击李,“复君父之仇”的旗号。现在,吴三桂“纯忠极孝、报国复仇、裂土分藩”的“世间伟人”桂冠被现实击成了粉碎,他虚伪无耻的真实面目彻底暴露出来。
吴三桂这个千古大汉歼,位列大明汉歼谱首位已实至名归。
正是多雨的季节,江南的雨纤细而不暴躁,清洁而又滋润,好似远方缓缓的歌谣。风吹,滋润万家,飘飘洒洒,漫天纷飞,轻快无比的细细的雨丝像少女轻快的脚步让人怀恋。而现在,这细雨中的美丽景色却无人欣赏,因为战争再次光临桐城。
朱大典担任过天启年的兵部给事中,担任过福建按察副使,曾抵御“红毛番”侵扰有功而晋升为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崇祯年间,朱大典担任山东巡抚时临危授命,集结包括辽军骑兵在内的三万大军主动出击进攻孔有德为首的叛军,大败轻敌的叛军主力,杀贼将陈有时。既而乘胜围攻登州,杀贼李九成,几歼其全师。当时,吴三桂、刘良佐等均在大典麾下为偏将。
崇祯八年,由于流寇攻占凤阳,毁皇陵,崇祯皇帝诏朱大典总督漕运兼巡抚庐、凤、淮、扬四府。以在山东时所募健卒千人、马千五百匹为亲军自随,驻凤阳。此后因“坐失州县”、“平贼逾期”一再被贬官。崇祯十四年,总督江北及河南湖广军务,仍坐镇凤阳。在此期间,因“不能持廉”而遭到给事中方士亮、御史郑昆贞等,诏命革职候审。
崇祯十六年,东阳县许都聚众叛乱,次年正月围金华。朱大典的儿子朱万化募人抵御,将贼人击退。知县徐调元查许都所部花名册有朱万化的名字,上言朱大典“纵子交贼”,东林出身的巡按左某据此上奏。于是,这位挽救了金华的忠臣居然以“通贼”和“贼去而兵不散”被下旨逮捕治罪,抄家充饷且令督赋。
直到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朱大典才重新站了起来。
纵观朱大典的人生经历,除了闲赋在家,朱大典的人生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而这战斗的一生让他非常了解如何去和敌人作战,去和不同的敌人去作战。
朱大典对清军了解,对曾经的手下吴三桂更了解,所以,在这条不到三十里的阻击阵线上朱大典可谓下足了血本。放眼望去,整条防线不但壕沟林立,鹿角也像不要钱一样布满了整道防线之前。而在这条防线后面,到处是旌旗和一片片的军队阵列。
明军的反应速度竟如此之快,防御的很到位,兵力明显不弱,看到眼前的情境,大清国平西王吴三桂开始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