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清晨,桐城张家。 张府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就是一个庭院大一点的庄户人家。一辆小马车从院里被一个穿着青衣黑裤的小厮拉出来。后面又跟着一个穿着一样,看起来稍大一点的仆人,他肩上背着一个褡裢。两人出来以后,都垂首候着。不一会,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牵着两个少年的手,来到门口,垂泪道:“宝哥儿,桓哥儿!奶奶腿脚不好,只能送你们到这里了!”说完,又老泪纵横。 原来这两个少年就是在都尉府的三少爷和四少爷桓哥儿。桓哥儿拥住老太太安慰道:“奶奶莫哭!要是您这样我就不走了!桓哥儿留下陪您好不好?” 三少爷就是那个十五六岁,被叫做宝哥儿的少年。他也牵着老太太的手道:“奶奶不必挂心!待我们出息了,接您到京城去享福!” 老太太听到,知道孙儿懂事孝顺,略感欣慰。又拉着两人的手说了一会话,嘱咐了两个小厮。最后在女儿催促下,才放兄弟二人走了。 按下二人带着小厮书心、墨心上路不提。 京城,礼部侍郎张府。 侍郎张英,正坐在自己的书房叹气,夫人柳氏在一旁垂泪。 不一会,柳氏擦了擦泪问丈夫道:“廷璐和廷彖几时能到?”张英估摸了一下,说:“恐怕还要四五天才行。”柳氏又哭了起来,道:“不知廷瓚还能不能挺到那时候了!” 张英知道夫人心中难过。可是张英却不仅仅是因为儿子病重而难过。 自打长子廷瓚中了进士,随自己在京为官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张廷瓚是张英最器重的儿子,他不但稳重,有学识,而且友爱兄弟,给弟弟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更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长子一旦过世,自己不仅是失去了一个好儿子,更是失去了一条臂膀。在这云波诡谲的京城,想要保得住身家,又能实现理想,这是多么困难啊! 张英已经心生退意,但是此时风云变幻,一个不留神,不仅自己功名难全,更要祸及子孙!想到自己的两个小儿子,廷璐生在桐城,自打丁忧以后就一直没有团聚过;幼子廷彖,四五岁上就被送回老家。身边只跟着长子和次子,长子却眼看就要让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怎能不痛? 张英坚定了一下心神。如今他已经是五十四岁的年纪,这在北京的官场,似乎还不算老。但是张英已经决定为了这几个孩儿,他要做一些事了。 此时,管家张安在门外禀到:“老爷,二少爷到。” 张英让次子进来。柳氏知道他们父子有正事要谈,便回避了。张廷玉进来向父亲见礼,张英却看着自己这个儿子,眼神不由得恍惚…… 张廷玉,字衡臣,今年十八岁。兄弟四人,如果说兄长性情最像张英,那么张廷玉则是相貌最像张英。父子俩都是国字脸,悬胆鼻,这种相貌在做官评相的时候是被评为甲级的。最难得是这爷俩都有着一双能隐藏一切的眼睛。 虽然看起来这么相似,但是张英知道,他的这个儿子还缺乏磨砺。他需要时间来把包藏在躯体内的锋利磨平。想要在京城这个地方活的平安长久,那你必须如玉一般圆润,内敛。 张廷玉看父亲眼神飘忽,道是他又想到了病重的兄长。张廷玉抬头呼唤一声:“父亲?” 张英回过神来,挥手让张廷玉汇报了解到的京城士子的动向和他自己的见解。同时张廷玉就张英昨天提出的关于皇帝亲征的问题,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最后,张廷玉顿了顿,对张英道:“父亲,我先停两天课,陪陪兄长可好?”张英闭着眼睛沉思了一会,轻声道:“还是等廷璐和廷彖回来再说吧。”张廷玉只好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