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在今宁夏固原县境内,地处黄土高原六盘山北麓清水河畔,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一处战略要地。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大起义爆发后。
大魏朝廷已经根据魏兰根、元渊等人的建议实施了改镇为州政策,高平镇位列其中,在大魏朝的版图上高平镇已经改为原州,下辖高平、长城两郡,不过,高平自从被秦州叛军攻下后一直没有光复,所以朝廷的恩泽自然也没有给高平镇民带来过实惠。高平守将是万俟丑奴行台万俟道洛,一个以英勇善战闻名陇右的猛将。
高平城有守军六千,大部分是原高平镇的职业军人,属于正规部队,加上高平镇多年经营,城墙宽厚,易守难攻。
攻城一向不是骑兵的优势,所以尔朱天光不打算强攻,在与贺拔岳等人商议后,他们计划采用“引蛇出洞”之计,想办法把万俟道洛骗出高平城,然后歼灭之。
计策虽好,怎么引,派谁去引是个问题。自从官军大败尉迟菩萨以后,叛军已经加强了戒备,此时入高平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敌人很警惕,一般人去很容易暴露身份。事实上,军中的确有个合适人选。
尔朱天光麾下别将李远就是土生土长的高平人,李远出身高平豪族,李家一门三杰在高平一带颇有人望,如今李远在尔朱天光军中效力,大哥李贤及宗族子弟仍在城中。李贤,字贤和,陇西成纪人。自称汉李陵后人。
魏太武时,李贤的曾祖父李富以子都督帅兵讨伐两山屠各阵亡。祖父李斌袭领父兵,镇守高平。从此在高平镇安家,逐渐发展为当地豪族。
李贤少年老成,志向远大,传说有一次出游碰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看到他很惊诧:我活了八十多岁,见的人多了,却从没有看到过如你般面相的,将来你一定能做到台牧,好自为之吧。
九岁。父亲给他请了老师学习经书,他只是略观大义,从不寻章断句,有人指责他说:学不精不如不学。
李贤反驳道:人各有志,李贤岂是做老先生的人?不过粗闻教义而已。至于忠孝之道,早已铭记在心了。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弟弟李远和李穆年幼,李贤一下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承担起家长的责任,兄弟们友爱和谐成为乡间美谈,李贤成为乡党领袖。
李远,字万岁。受其兄的影响亦重武轻文,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正光末年天下群雄并起,秦州羌贼和高平敕勒贼造反。高平各乡村纷纷响应,李贤兄弟把宗族子弟、乡人们召集在一起。号召大家保卫家园,由于叛军势大。众人心怀疑惧,大部分人首鼠两端面露犹豫。见此情景,李远按剑怒吼道:皇家多难,匈奴贼子乘机造反,这正是我等显示忠臣气节,义士建功立业的时候。
大丈夫当在死中求生,不可临难苟且偷生。有异议者,我李万岁的刀剑无眼,谁再有异心,定斩尔的人头!摊上这么一位耍混的,谁还敢在说什么,于是大家结盟相约死守。
怎奈叛军势大,盟军又是在李远的暴力恐吓下结成的,人心不齐,难免有些出工不出力的,所以城破是必然的,守城之人大多遇害,李远兄弟被乡人藏匿,这才躲过一劫。李远与李贤商量:现在逆贼势大,屠戮忠良。
我想到洛阳求援。兄长韬光养晦,加上你在乡间的威望,可以免祸,然后选找机会立功。倘若某一天王师来讨,我等里应外合,既可报效国家又能保全家族。李贤听弟弟所言有理,不由叹道:说到我心里了。兄弟俩合计好后,李远悄悄上路了。
李贤躲了一阵,眼见高平城一会归了秦军,一会又被胡琛夺去,曾经领导过抵抗运动的事已经如烟散去,没有人再追究谁曾经反对过谁,李贤便回到家中继续做自己的太平绅士。豪族历来是当政者争取的对象,所以尽管李贤跟叛军进行过殊死战斗,战争过后进入建设时期他依然可以过他的好日子,不少高平军的上层还亲自拜访他,毕竟要征收钱粮什么还用得上地头蛇们。
李远穿越万水千山到了京城洛阳,辗转向朝廷汇报了西北的乱局,请求朝廷发兵解放自己的家乡。乱世识忠臣,李远的事迹受到朝野的关注,孝明帝还特别召见了他,褒奖了他的一片忠心,并授官武骑常侍,后转为别将,赏赐衣马。
尔朱天光西征,以李远路熟,配备精兵,作为向导带大军征讨。如今尔朱天光定下破敌之策,苦于找不到执行的合适人选,李远请命前往。
李远潜入高平见到了李贤,兄弟俩见面,诉说别后想念之情已罢,李远将自己随尔朱天光平定关中已经将万俟丑奴擒获,大兵不日即到原州,但高平城易守难攻,为了减少无谓的损失,领导们希望自己想办法将万俟道洛主力引出高平。
李贤沉吟不语,如今万俟丑奴已经完了,万俟道洛苟延残喘而已,如果从尔朱天光之计,将道洛诱出高平自然是一件天大的功劳,对我李家有大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