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只许胜,不能败 奏章的内容,除了禀告京师那边的备战情况之外,还有两个事情。 一是山海关那边的军饷核查情况出来了,差不多两百万的饷银要发。管钱的周皇后觉得这笔钱太大,需要崇祯皇帝这边来定夺。 对此,崇祯皇帝没说什么,既然王承恩坐镇参与核查的,该是不会错的。 综合来说,山海关一线的兵员变动最为稳定,确实存在很多将士是多年前就欠着,人没死,有据可查,那该补的就还是要补。 另外,骑军多的话,他们的军饷比起普通军卒也要高多的。总体上来说,核查出来的军饷数额大,其实也不奇怪。 周皇后的担心是,如今朝廷开支巨大,什么都不拖欠,她就怕前期积累下来的钱都花完了怎么办? 想想看,之前没钱的日子,才过去没多久呢! 对此,崇祯皇帝心中也有盘算,倒也没有发愁。 第二件事情是崇祯皇帝要求修建的忠烈堂,已经有几个样板,供崇祯皇帝这边选一个,这样京师那边就可以开工。 对于这个事情,崇祯皇帝是很重视的。不过他没有自己定下是哪个样板好,而是贴出了告示,通告全军,由全军将士来选,三日后主将上报,人数最多者的样板便是最终样板。 这个关系到所有将士的忠烈堂,是自古以来就没有的。很多人乍一听,都不相信。特别是这次京营还补充了不少新兵,又组建了好多支地方军队。新人就更是不信会有这样的事情。 因此,崇祯皇帝决定通过这种方式,让所有人都知道,他这个皇帝说话算话,并且这个事情正在推进之中。 果然,告示一出之后,本来被狠抓训练而折磨得疲惫的京营将士,顿时爆发出了空前高涨的情绪。 “要我说啊,还是按省州府来排是最好的,如此就能知道哪个地方是最出忠义之士的!” “用所属军队来排也可以啊,至少我们京营肯定能排前面!” “哎呀,这排前面有什么好的,都死了啊!” “人谁没有一死?要是为国尽忠,都能一直活在忠烈堂内,我是愿意!” “说得对,真有忠烈堂,就算战死疆场又有什么可以怕的!” “……” 三天之后,崇祯皇帝便聚将升帐,统计各部的结果。 有关忠烈堂的样板,其他都不会有什么分歧,主要是忠烈堂内有关忠烈的分类展示这块,最终选定的是按照家乡来分。 对此,崇祯皇帝并不奇怪,在这个时代,乡土观念最为浓重。各军队的归属,则是有强烈的领军之将的标签。 比如说,戚家军,这就是以戚继光之姓来称呼,还包括岳家军之类。对于普通将士来说,他们更乐意于家乡之名。 而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他也更倾向于将士的家乡来分类。如此,甚至可以让他们卷起来,以忠烈排名地的身份而自豪那种。 而这个时代的军队,以领军之将的姓来区分这种,崇祯皇帝还打算在以后彻底改掉。 完成这个忠烈堂的统计之后,崇祯皇帝便当着众将的面,让方正化拟旨,拍板发往京师那边动工修建忠烈堂。 随后,他便看向底下众将,询问军队整编训练的情况。 即将面对最强的敌军,崇祯皇帝不得不注重军队的训练情况。 于是,周遇吉等人,便先后禀告整编训练的情况。 也亏了这军队的底子不错,都是边军中的精锐抽调而成,大部分将士又一起经历了几场战事。就连攻城战这种非常考验战斗意志的战事也有经历。 按照周遇吉等人的看法,这支京营军队经过这段时间的专门训练,比之前的战力提高了一大截。但是要想再提高,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训练。 也就是说,之前的训练,是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是再接着训练,则是事倍功半,一直到完成真正的蜕变。 崇祯皇帝听了,便没有再犹豫,当即对堂下众将说道:“据夜不收传回的消息,李贼大军到了曲阜之后并没有再北上,而是南下江淮一带。朕担心辽东建虏即将入侵,如此,先班师回京,再择机而动!” 周遇吉听了,本来想问问曲阜的情况如何。不过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这事不是武将该cao心的事情,便没有再问,只是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如今李贼大军徘徊江淮的话,京杭运河便断了,南方物资便无法北运!” 京师这边的物资供应,其实是非常依赖京杭大运河的,都需要从南方输送物资才行。 如今虽然因为之前的大肆抄家,以至于物资还比较充裕。但是如果京杭大运河一直断的话,北方这边肯定会出问题。 对此,崇祯皇帝也是头疼。 辽东建虏要是乖乖待在辽东的话,他肯定领兵沿着运河南下的。但是如今,他不想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北方被建虏给破坏了。 别人可能不怎么重视建虏,觉得建虏只是捞一把就走;但是作为后世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来说,绝对是最重视建虏,知道建虏一直有觊觎九州的念头。 因此,权衡之下,崇祯皇帝才选择先北上返京。这不,他就对周遇吉说道:“朕已经传旨给京师,让南边先走海运缓解一二。” 崇祯年间,特别是后期之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老是出问题,流贼四起,不时威胁京杭大运河,因此,专门设有漕运总督负责漕运这事。 不过也有人曾提出过,用海运来缓解漕运压力。但是这个时代,北方人对大海的恐惧不是南方人能想象的。廷意的结果,还是没采用海运之策。 不过崇祯皇帝不是别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海运,就算有海船可能会出事,这事情也是要做起来的。 说完这个之后,崇祯皇帝便宣布道:“各军休整一天,后天集结班师!” “末将遵命!”周遇吉等人,一起出列,齐声回奏。 魏师贞等人,可是二月随驾从京师出征,如今已经到了五月,能凯旋回京师,自然是很高兴的。 回京师之后,还要论功行赏,还有一波封赏的。 消息传出,太原便震动了。 等到第三天大军出发的时候,不止是太原,包括周边的百姓全都赶来送行。 沿着京营北上的道路两边,全都跪满了晋中地区的百姓。 没有这支军队,没有皇帝亲自领军前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死于这次李贼引发的饥荒。 有皇帝领军在太原坐镇,几乎是夜不拾遗,完全是太平年间一样,这让经历乱世的这些百姓,感到格外的珍惜。 皇帝领军要走,他们舍不得,但是也知道,他们阻止不了皇帝要走。 晋中的百姓,刚经历过饥荒,不要说鸡蛋什么的,根本就是什么都没有,因此,他们送行的时候,唯有以跪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连绵十几里的官道两边,男女老少皆是恭敬跪送。 京营将士,行走在他们中间,看着这一幕,心中都是非常感慨。以前的时候,他们这些当兵的,何以受过如此对待! 人心都是rou长的,能被百姓拥护,谁能不自豪! 从将军到普通军卒,从男兵到女兵,全都昂首挺胸,为身为如此受百姓拥戴的京营一员而自豪。 崇祯皇帝这边,则是吩咐前来送行的地方文武官员,对为首的卫景瑗交代道:“朕把晋中交给卿等,须得认真治理,急民之所急,解决民之困境。如有困难,无论是天灾,又或是贼军大举入侵,如地方无力解决,皆可急报于朕,无须任何顾虑!” 此时的卫景瑗已经养好了腿病,领着手下跪送皇帝,连忙回应道:“微臣遵旨!” 崇祯皇帝相信卫景瑗的能力,也不再多话,当即翻身上马,在一众锦衣卫校尉的簇拥下,踏上了下一个征途。 他没有叫卫景瑗他们不用跪,也没有劝沿途跪送的百姓不用跪。因为他知道,这是在十七世纪,跪礼虽重,他是皇帝能承受的。也是因为跪礼,方能表达这方百姓的感情,如此,便让他们跪便是了。能回应这份跪礼的,便是早日平定天下的动乱,还他们一个太平! 从晋中再次出征,崇祯皇帝所率领的京营,又一次扩大了。驻守真定的贺珍,也奉旨押送后续的粮草到了晋中,真定那边的防务,自然也移交给新建地方军队。他所领的骑军两千,步军三千已经归队。 如今,崇祯皇帝的手下,已经有骑军一万三千骑,步军三万九千,合计马步军五万二千。 多么?绝对不多,但是比起刚从京师离开时候只有万余骑军来说,已经翻了好几倍了。打仗,就要越打越多才好。越打越少的话,再精锐的军队都经不起消耗。 这次他选择班师的路线是过雁门关到大同,再到宣府,最终返回京师。 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崇祯皇帝是要核实下宣大防线的军备情况,以及农耕情况。这里是当作根据地来经营的,他不希望出任何问题影响根据地的建设。 等崇祯皇帝领军快要到代州的时候,忽然就收到了太原卫景瑗派来的信使急递。 一开始,崇祯皇帝还以为他刚领军离开,李自成的军队就打来了。因此,他连忙拆开奏章看了起来。 结果,这一看之下,他都有点无语。 原来,卫景瑗在奏章中说,李贼控制的晋南地区,不断地有百姓和军卒逃到晋中来,并且这几天越来越多。对于百姓,卫景瑗都安排了,但是对于那些李贼的逃卒,这是算造反的,他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便只能请示皇帝了。 崇祯皇帝不知道,他之前让京营将士连续三天讨论忠烈堂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就迅速传开,很快就被人传到晋中各地,甚至向晋北和晋南传去。 晋北那边,是事先知道有这个事情的,但是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底怎么样了,此时听闻了这个事情,顿时就没有疑虑忠烈堂到底有没有的事情。 而晋南没有收复,名义上还在大顺军手中。那些大顺军军卒听闻了这件事情之后,一个个都是非常羡慕。 崇祯皇帝坐镇在晋中,这晋中和晋南的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首先是晋中发生的饥荒,晋南的人都看着的,被崇祯皇帝从京畿之地带了粮食进来,解决了饥荒,完成了赈灾。 以前发生饥荒,那是不知道会死多少人。可这一次,崇祯皇帝来了,饥荒就压下去了。 其次,晋中这边军队的整编等等,士气高昂,有什么待遇之类的,晋南这边都看着,这一对比之下,差距就明显了。至少此时的大顺军普通军卒,压根没有军饷一说,就只管饭而已。 如今,人家朝廷官军还有忠烈堂,而大顺军军卒死了的话,谁在意? 如此种种情况之下,晋南的百姓和军卒,想逃到晋中这边来,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不知道这些情况,也不妨碍崇祯皇帝做出决策。 他当即批复,就让卫景瑗按照他对待大顺军军卒的原则办理,妥善安置想要弃暗投明的百姓和军卒。 不过他也提醒,没有他领大军坐镇,要小心混入jian细,地方军队的军备情况,不能有松懈。 随后,崇祯皇帝便领军过雁门关,往大同而去。 ……………… 与此同时,满清大军,浩浩荡荡,已经从沈阳出发,过长胜堡,到草原绕行。 此次出征,由摄政王多尔衮亲自统领,以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的三分之二兵力,八旗汉军以及恭顺王孔有德部,智顺王尚可喜部,怀顺王耿仲明部,续顺公沈志祥部共计十四万人马。 留守沈阳的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领三分之一的八旗满洲以及八旗蒙古部,七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征集的老弱战力不强者,皆是留守。 这一战,满清真的是押上了所有的本钱,只许胜,不能败! 当大军行进到翁后时,也就是广宁卫所在外围的草原地区时,多尔衮却得到探马禀告道:“主子,派往山海关的信使回来了,等主子传召。” 骑在马上的多尔衮听到这个消息,并没有抱什么希望,只是挥手道:“传!” 临出发前,他让祖大寿写了封信再次尝试招揽吴三桂,不过他其实压根没抱什么希望,因此,都不等信使返回,在军队集结完成之后,他就领军出发了。联络所用的祖大寿,也留在盛京没有带在身边不说,甚至大军都直接从草原绕行,就是准备绕过山海关后进攻关内的。 不一会,在外围的信使便被带到了多尔衮面前,一份书信呈上。 在多尔衮身后的亲王贝勒以及汉jian走狗等等,皆没什么在意,只是等待多尔衮看完书信之后,骂上几句就继续前行。 结果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就见多尔衮忽然一下振奋起来,仿佛打了鸡血一般。手中的那封信,又被他重头看了起来。 这情况,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于是,和多尔衮关系最好的多铎带着一点好奇问道:“那吴三桂不会同意了吧?” 他也就是随口一问,其实没当真。 结果却听多尔衮带着兴奋之意道:“吴三桂同意归附,但是他说山海关还有其他人。那些文官不管,他担心山海关总兵高第,手中有两万人马,不好应对,希望我们大清国也能给那高第封王,如此他就有把握说服高第归顺我们大清!” 听到这话,满清的几个亲王贝勒,不由得都围了过去,就想听听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他们和明国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对于山海关重要性的认识,比谁都清楚。一旦山海关在大清的掌握之中,就算这次进关没有实现目的,那也可以不用绕道草原,下次想进关就进关。 而孔有德等人听了,互相看看,彼此间的眼神透露出一丝不忿。这一下又来三个王,大清国这王也太不值钱了! 不过这个事情,他们是没法做主的,只能听这些大清主子定夺。 就见多尔衮已经把吴三桂的回信转给他身边的亲王贝勒观看,而他自己则很是兴奋地想着事情。 阿济格不认识汉字,看着其他人在看,便在边上嚷道:“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直接改道山海关,兵临城下之际,只要那吴三桂开了城门,我们自能杀进关去,还要管那个鸟高第干什么?” 豪格一听,难得和多尔衮的亲兄弟一个意见,当即附和道:“没错,我们大清国的王位,岂是那些汉狗想要就能要的?” 听到这话,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不由得都默默地给豪格竖了个大拇指。 多尔衮还在考虑呢,忽然就见范文程下马走到近前,然后向他打千跪地奏道:“殿下,可否把吴三桂的信给奴才一观?” 对于范文程,多尔衮和皇太极一样是很信任的,刚好这个时候,那封信又到了他手中,便让亲卫给了范文程。 这周女儿生病,一直到医院折腾,极限码字多次被打算去,没法定时更新,还有一章,等白天写完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