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小说 > 返乡偶记第一部童年小村 > 第八章村情民俗

第八章村情民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村子里,只有一个叶姓,其他的姓氏,都是外地迁往这的,村里的人把外地在这住的人家称为“外姓人家”。村中的人把辈份看的很重要,村中的人取名字,要根据村中的家谱来取,比如“顺”字辈,当时是村中最大辈份。只要知道村里人的名字,就知道他的辈份。辈份不同是不能成亲的,同辈份也得是远房,才能成亲。这都是当年村里的规矩。所以,当时同住一幢房子中的子女,成亲的很少。

村里那户人家的儿子成亲时,他家的人总要牵上一头大黄牛,在这头牛的角上贴上红纸,牵着这大黄牛去接新娘。新娘出家门时,在头上要盖着一块红布,由老太婆牵着走出家门,并在那里哭着。路上接亲的队伍越长,明他们家越有地位。走在队伍中,最先走着的,是一位牵牛的小孩子;接着就是抬嫁妆的人了,二人抬一个杠,抬的东西有木箱子、棉被等物品。排第一杠的箱子上,放着一个称为“化妆箱”的东西,上面还用红布贴上几张人民币,有十元五元的。显示他们人家的富有。新娘总是走在最后,并且走的很慢,总有一种不愿出嫁的味道。村里人新娘的这种做法,是为了显示她的身价,只有表示出一种不愿出嫁的意思,到了夫家之后,才不会被人瞧不起。新娘到达时,接新娘的队伍会放几串小鞭炮。这时,人们听到之后,就知道有新娘来了,便会去接喜糖。

过年的时候,村里总要放“天灯”,这也是过节时,村里开展的最大一项娱乐活动。所谓的“天灯”,就是现在人的孔明灯,但当时人们做的很大,飞起来要到十几里路之外。灯放出去后,这时,人们还要跟着天灯跑去,不管飞多远,最终还要把天灯给找回来。怕的是在天灯落下时,发生森林火灾。当时,看着大人们起劲的样子,小朋友可开心了,看得乐滋滋的。

那是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身上能穿着新衣服,衣服的口袋里可以放着糖果,衣服的小口袋中,还放着一个过年红包。包内虽然只有壹角钱,但对小孩子来,已经是一大笔可观的钱了,可以用这钱买到很多东西。但这是整张的钱,平时是不舍得散开来用的。

过了初二之后,按照农村的习俗,从初三开始,家家户户便开始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村里的人都有亲戚,就只是方兴田家没有亲戚。方兴田和姐姐也很想去拜年,看到俩人如此的想,母亲想了想,便叫方兴田和姐姐,到母亲早年的同事,家住在青村的张老师家中去拜年。方兴田姐弟提着一只大米粿,在他家吃过中饭,很高兴的就又回到自己家里,高兴的是也总算有亲戚。张老师对方兴田很好,把方兴田当成大人,看到方兴田之后,一家人很高兴,他家人还方兴田母亲瞧的起他。刚到时,就去烧了碗大点心,有二个荷包蛋,还炒起南瓜子。这在当时农村是最高规格的招待。

自那之后,母亲每年都会安排方兴田和姐姐去拜年。第二年除了去青村的张老师家之外,还到母亲在领上乡际上村的胡南方家拜年。此后的每年,去他们二家拜年就成经常化了。“亲戚、亲戚,越走就越亲”,这是老人们常的一句顺口溜,但很有道理,就是平常不是亲戚,走动多了,也会变的亲热了。

方兴田母亲当年在际上村教书,学校的教室和教师的住处,都设在村子的一个破旧祠堂里,学校的教师当中,只有方兴田母亲是外地人,其余的教师都是本村的,他们放学后,就可以回到家里住,而方兴田母亲一个外地人,无亲无朋,不得已,只好一个人住在村子的祠堂里。在这个村祠堂,平时村民总在那里,存放许多棺材。只她一个人住着,每到晚上常常独自一人在哭着,极为可怜。方兴田母亲的这位房东知道之后,叫方兴田母亲到她家里去住。方兴田母亲为了感谢她的这位老房东,就和她认起结拜姐妹来。在之后几年的拜年来往中,二家人来往就更密切了,就和真的亲戚一样,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比真的亲戚还要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