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再多,如果没有充足的子弹,那也不过是废铁而已,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年缺少子弹的记忆太过深刻,还是民兵训练的需求太大,中国子弹的产量即使在获得和平以后也依然持续增加,1943年中国创纪录地生产出了超过100亿发子弹,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国都比不上。更可怕的是,这些子弹当中有超过80亿发在当年就被用掉,其中民兵的消耗占了大头,可见中国的民兵训练有多么严格,而年产量超过5000万枚的手榴弹与超过3000万颗的地雷也是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由于国力所限,中国不可能像传统列强那样主要依靠飞机和火炮来反坦克,因此物美价廉、携带方便的40mm火箭筒就成了生产的重点,43年中国40火箭筒的产量达到了15万具以上,总保有量则超过40万具。而在操作人员方面,二级后备役以上都进行过实际操作,即使是普通民兵也都接受过理论知识的教育,宣传的口号是“人人都学打坦克”......
与其一样深入人心的口号还有“人人都学打飞机”,只是大口径高射炮的生产对工业基础的要求太高,即使中国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也还是难以兼顾产量和质量。因此1943年中国75mm以上口径高射炮的产量也才刚刚突破300门,哪怕算上海军的舰载高射炮也仅有400余门,即使充分利用了当初历次战争中的缴获。总的保有量也不过一千多门,与那些能够年产大口径高射炮上千门甚至几千门的老牌列强根本没法比。
因此目前中国的地面防空还是以相对容易生产的小口径高射炮乃至于高射机枪作为核心,但即使是高射机枪,年产量没还没超过10000挺,所以与“人人都学打坦克”相比,“人人都学打飞机”只能是个口号。也正是因为这样,胡卫东才急于将喷气式飞机搞出来,因为数量没法与列强抗衡,就必须具备性能的优势。
事实上,这个时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思想其实是“战术上以质量弥补质量。战略上以数量弥补质量。”。也就是说,如果只是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那么中国的技术兵器即便数量不如顶级列强,也可以依靠更好的性能来获得战场上的优势。这便是质量弥补数量;但是若与顶级列强之间爆发不死不休的灭国之战。由于中国科技与工业整体上的落后。即便技术兵器的性能暂时具备优势,也终将因为产能不足被敌人消耗殆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回到老路上来,依靠人民战争与敌人抗衡,这就是数量弥补质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