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四百三十章 德国航母(上)

第四百三十章 德国航母(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可以看出,兴登堡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较之原来的几个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动,为此调整设计所需花费的时间自然不短,不过反正青岛那两个7万吨级船坞此时还在建设当中,这两艘本来现在就没法开始建造,所以时间上不必太过着急。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德国海军甚至对中国人能否赶在1940年年底之前将那2个巨型船坞建成都表示了强烈的怀疑。但是被任命为青岛船舶工程建设总指挥的沈鸿却显现出了他青出于蓝的系统工程学造诣,不但充分调动了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几乎连一点时间都没有浪费掉,近乎奇迹地赶在1940年上半年提前建成了这两个亚洲顶尖的现代化巨型船坞,耗时不过两年出头(ps:顺便提一下,历史上新中国是由2.5万吨船坞直接跳到30万吨,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前提下只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就成功建成,同样堪称奇迹。),其间他还主持完成了对德国15000吨自由式水压机和30000吨模锻式水压机的仿制工作,令德方人员无不叹服,尤其是在大家得知沈鸿连小学都没读完之后。而胡卫东也由此意识到或许之前已经对沈鸿极其重视的自己依然低估了这位百年不遇的奇才......

事实上,尽管沈鸿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贡献罕有人及,但他在历史上浪费掉的时间也实在太多,很难想象如果一直都给予他最好的工作环境。沈鸿能够创造出多么惊人的奇迹。

在抗战之前,沈鸿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由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学徒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小企业主,但此时年届而立的沈鸿已经浪费掉了最宝贵的青春(没有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也没能接受工业化大生产的洗礼。)。抗战爆发之后,沈鸿带着自己的机器和工人投奔延安,固然为抗战和解放出了大力,但就其个人而言,在山沟小作坊里很难获得多少成长。建国之后,沈鸿虽然通过刻苦的自学与实践的磨砺而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的杰出工程师与工业管理人才,但细究之下他这几十年间的际遇其实也颇为不顺。而究其缘由,可以说他这个人“不懂顺应时势”,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年代里,他提出不能闭门造车,结果在那十年里遭到了批斗;而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面对技术引进的热潮,他却又反潮流地批评各种崇洋媚外的行径、指出自力更生的传统不能放弃,结果遭到群起围攻而被迫早早离开了一线的工作岗位(对一位热爱科研的专家来说,在科研一线工作到死。远比在家“颐养天年”要幸福得多......)......

“其实沈鸿说的一点也没错,只是国内总是唯上是从。政治正确远比实事求是重要得多,他这种直性子自然吃不开,除非有领导能够给予他全心信任和重用,或者他自己就有足够高的地位和权力......”,胡卫东想到这里,终于攥紧了拳头,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没过多久,胡卫东不顾“任人唯亲”的非议,任命资历尚浅的沈鸿为中原解放区工业部部长。全权负责统筹和指导解放区的工业建设,而沈鸿也没有令胡卫东失望,在任期间中原解放区的工业化速度明显加快,甚至超过了胡卫东亲自负责的时候。这段经历为建国后沈鸿出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地位虽然不及财政部、国防部这几个核心部委,但比一般的部委却要高得多,因为其下辖的几个部委同样也是正部级单位......)乃至后来担任分管全国工业建设的政务院副总理奠定了基础,而他这位奇才也在更大的舞台上作出了罕有人及的卓越贡献......

虽然战列舰的建造确实可以明显地提升后进工业国的整体工业水平。但胡卫东对兴登堡级战列舰如此地关注和投入,与他的个人兴趣也不无关系。与之相比,胡卫东主动将齐柏林号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争取过来,则完全是出于航母本身的价值。不管国内用不用得起,先将相关的技术储备下来总是不会错的,反正有德国人提供全方面的支持,怎么也比以后自己独自摸索要快捷得多。

不过,二战航母的技术含量虽然没后世那么高,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出来并形成战斗力的,历史上二战期间拥有强大航母战力的美日英三国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到20年代初期这样一个时间段里就开始研究的,经过二三十年的积累,才有了二战期间的辉煌,而缺乏相应基础的德意两国的航母计划则全都中途夭折,足以说明问题。事实上,以胡卫东这个穿越者的眼光来看,齐柏林伯爵号这艘历史上最终没能完成的德国航母只能用“烂”来形容(但不管怎么样,它毕竟是一艘航母,对于不可能从美日英三国获得航母技术的中国来说,这次能帮德国建造齐柏林号,已经是非常幸运了。),这一点看看它设计中的基本参数就能明白:

满载排水量31,367吨

全长262.5米

全宽水线)

吃水7.6m(基准)

8.5米(满载)

动力蒸汽轮机,4轴

功率200,000马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