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就拿起锄头,挖了起来。紫璇看着挖上来的泥,不满意:“往下挖。”
易继续往下挖,挖了一米来深了。紫璇还是不满意,说:“继续挖”
易挖不动了换迪挖,两人交替着往下,一直挖了两米多深,挖出来的泥紫璇才点头说:“可以了,就这个泥。”
然后,将箩筐放下,装了满满一箩筐的泥,用绳子拉了上来。他们到也还算聪明,在挖到这么深的地下时,边上就螺旋式地挖了几个阶梯,因此人上下还算是方便。
两人到河里将身上黏上的泥土清洗掉,才穿上衣服上岸。当时迪要下去,紫璇就让他把上衣脱了才下的,因此,现在洗个澡后,穿上衣服就又恢复干净。
易将这一箩筐的黏土背回到营地后,就立刻让紫璇教他接下来该怎么做。
紫璇让他先取出一块泥,揉几下。本想说揉面团一样揉,可惜,他还没见过面团呢。
等易将泥团揉好,紫璇让他先做,自己在边上看,有问题再指点。
看着易从泥团中取出一块泥,然后两手拿着开始捏起来。这次的泥非常细腻,拿在手上手感很好,不一会他就捏成了一口碗的形状。看样子,前段时间确实是做了很多的泥坯的。
紫璇点点头,说:“嗯,放边上,再做,做大点的。”
易听到紫璇的夸赞很是开心,就小心地将这个碗坯放在边上的石头上,接着再从泥团上取了块更大的泥块,揉搓一下,又开始捏起来。
这次他要捏个更大的碗,但是问题出来了。如果捏的薄了,很快就变形,如果捏厚点,也不是很好看。
紫璇从泥团中摘下一块泥,放在石桌上搓,没法啊,在手上不好搓。怎么搓都圆不了,算了,就不用圆了。让后将它压扁,压平,成一个饼形。接着又取出一小块泥,搓成泥条,盘在那个泥饼上。盘好后,再继续搓泥条,盘上去。边盘边和下面的黏合在一起。
易在边上看着,思考着。在紫璇盘第三条时,他突然开心地笑了起来。叫道:“哈哈,我明白了,只要这样一条条盘上去,然后黏紧,就能做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说着,他就动手实践起来,紫璇就在边上看着。果然,他真的明白了。花了半个小时,盘好了一口大碗,然后小心地一点点进行修正,直到看不出泥条的样子。一口大碗的泥坯就做好了。
紫璇看他明白了,就说:“做好了,晾干,太阳,不能晒。”
易点头表示知道了,等晾干后,再请紫璇过来。
紫璇看着已经沉浸入新的创作中的易,满意地点头,让父亲抱着自己回去了。相信这次,一定能做出成品来的。
过了几天,紫璇去查看已经阴干的陶坯,然后指点着他用最简单的方法去烧陶。
这个方法是以前紫璇从网站上看到的,彝族保留的最原始的烧陶方法。
直接露天烧窑,选择一块平坦地面,用干柴火,在下面横竖间隔摆放好,将陶坯倒扣在柴堆上大大小小随便摆放。
然后用干草点火,从上面陶坯的中间点,再从四面八方点,把柴火烧旺起来。等柴火烧到剩三分之一的时候,从四面八方扔一堆堆的干草在陶坯上面让旺火烧陶,在上部形成厚厚的火灰,让火渐由表入里,继续着小火状态。
经过1个小时烧陶,等火弱后,用木棍,挑陶器取出放在一边冷却就行。